漫画? 来源:新快网
近期,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收入鲁迅作品——只保留《拿来主义》、《祝福》、《纪念刘和珍君》,删除了《药》和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,同时,收录了梁实秋的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》、戴望舒的《雨巷》、霍金的《宇宙的未来》、蔡元培的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》。
鲁迅作品收录的减少引发了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激烈讨论,讨论主要是围绕着“为何鲁迅作品会被删以及被删的原因”、“如何读懂鲁迅”等进行。
鲁迅作品被删原因
资料图片
观点一:鲁迅精神过时论
他被当代年轻人视为“晦涩难懂”,处境实为尴尬。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鲁迅精神真的已经随时间老去,还是当今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,没有尽到其应有的义务,致使作品中沸腾的生命热气已无太多感召力? >>>详细
观点二:教师素质差
没有知识与思想的厚度,在讲授鲁迅文章时,自然只会搬来与五四有关“启蒙”、“民主”、“科学”、“革命”之类的“关键词”。显然,过多沉浸于空洞的口号和僵化的概念,是无益而无聊的。 >>>详细
观点三:误读鲁迅
现行教材对鲁迅的解读,依然没有走出窄化误区,依然将其简单地政治化、革命化乃至意识形态化。在这种泛政治化倾向影响下,鲁迅作品的文本价值被严重遮蔽,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经由文本进入鲁迅的世界。所谓循循善诱也不过是一点一点将诸如“横眉冷对”、“不妥协”之类的标签形象化,一个无比丰富有恨有爱的生命个体被神圣化和伟岸化起来。 >>>详细
该如何读鲁迅
?
阅读鲁迅,其实是件愉快的事。他不会在你耳边唠叨,教训如何“做人”;他只在你用心体会时,才远远地、隐约地说些“立人”的精神。而语文教育,其实也该是件温暖的事。是不是可以试着,不光是用“伟大的鲁迅”去教育学生,而且还原“真实的鲁迅”,和学生们一起由外及内、由表及里,慢慢地亲近鲁迅、认知鲁迅。事实上,他就是孩子们身边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。 >>>详细
现任鲁迅文学馆馆长孙郁也认为,“没有阅历的人很难读懂鲁迅的书”。这就需要教材编纂者合理配置,一方面在选择鲁迅文章时要力求丰富,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吸收同时代文学大家的文章。总之,对待鲁迅不能不作政治化解读,但不能过度政治化解读,不能贴标签、脸谱化。这也给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出版部门提了个醒。 >>>详细
观点PK
正方:
让鲁迅和学生一起“减负”未必不是好事
??? 如果非要在青年学生的心灵还无法承受的时候,就用先生沉甸甸的文字加在他们身上,反而可能让他们对先生敬而远之,败坏他们欣赏先生的胃口,堵塞他们日后亲近先生的道路,甚至于视先生为语文学习“三怕”之一。 >>>详细
鲁迅作品与民族脊梁无关
??? 应该让鲁迅先生歇歇,让他彻底走下神坛了。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大幅削减其作品,就是这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20多年前,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曾经从学术的层面,把鲁迅先生还原为人。然而,这些年来,鲁迅在学术圈里化身为人,其在社会语境中仍然是神,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依旧坚挺。 >>>详细
反方:
删除鲁迅作品是数典忘祖
??? 语文教材中选什么作品,主要应看其思想和文学价值,而不能一味迎合孩子们的口味。更何况,如果“生涩难懂”就应该删除,那么请问《诗经》好懂吗?《楚辞》、《离骚》好懂吗?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又如何呢?把这些一概删除,语文教材里还能剩下些什么呢? >>>详细
别让孩子们忘却了“沉重”
??? 一个不珍惜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是耻辱的,而那些为子孙后代编写教材的人,将可能是这耻辱的第一书写者。即使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,鲁迅遗体上也有“民族魂”三个大字的,不知道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们有没有想过这三个字现如今还有用否? >>>详细
?
(责编:刘宝琴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