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给44个常用汉字整形,舆论大哗。老百姓每天日用的汉字,教育部语委几个专家一嘀咕,笔画说改就改了。等于是用政府的权力强行改正老百姓的日常习惯。如果此事可行,那么,交通部门兴许哪天高兴,就可以把右侧通行改成左侧通行。食品卫生部门可以取消筷子,通用刀叉。商业部门可以规定人们购物一律用卡,取消现金交易。既然教育部可以随意修改人们的书写习惯,那么上述这些部门理论上当然也可以这样折腾一番。
老百姓的风俗习惯能不能改?当然可以。不过,这主要是指那些违反人道的恶俗。比如我们曾经有过的缠足、溺婴和纳妾风习,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,政府和有关社会团体都下大力气加以纠正,也立法加以禁止。但是尽管如此,这些恶俗的消失,还是要靠大力度的宣传,以及耐心的说服教育。除此以外,其他的民风民俗,严格来讲,就不大好由政府出面,强令推行。即使有充分的必要,也应该经过充分的公共讨论,征得老百姓同意,才能实行。
当然,有些习俗实行之初,本是政府规定的结果。比如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,开始只是学习西方的一种政府规定,然后强令实行,时间长了,就成为人们的习惯。这种由政府起始的习惯,多半是因为现代交通原本就是一个舶来品,鉴于其较强的公共性,又只能由政府引进和推行。对于老百姓来说,原来没有相应的规矩,只能靠政府来制定。可是,即便如此,一旦形成了习惯,就不能随便改。比如内地实行右侧通行,而香港则反之,不能说香港回归了,就把左侧通行改成右侧通行。同理,内地通行简化字,而香港使用繁体字,也不能因此叫香港改繁就简。
还有一种情况,政府当初改习惯的时候,也没有充分征求民众的意见,但推行几十年之后,多数的人已经习惯了。比如简化字,当初推行的时候,似乎也没有经多数民众的同意。但现在简化字已经成为多数内地民众的通用文字,多数人所认识的汉字,就是简化字,没有简化字,他们就成了文盲。在这种情况下,无论专家有多少理由,一个负责任的政府,都不应该再改回去。
改习惯,哪怕像此番教育部的汉字整形,都是大事。不仅会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,像相关招牌、公章、指示牌的修改,字典、输入法的修改,其耗费恐怕得数以十亿元计。更糟的是,这种改习惯,会造成人们生活的混乱和不便。成千上万的人,一时间会处于担心写错别字的恐惧之中。显然,如果改别的习惯,恐怕造成的混乱就更大。在历史上,王莽是被视为一个篡权者的,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改革者。可惜,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。他的失败,不仅在于他的改革,过于理想化,往往不切实际,朝令夕改,一夕数变。更重要的是,他的改革,轻易改动人们的习惯,尤其是涉及百姓日用的习惯。比如说,他居然下令废除百姓使用了将近两百年的五铢钱,恢复使用春秋战国时的贝币、龟币和布币。这就等于说,现在我们不许用钞票,改用清朝时的银。于是天下大乱,无谓的货币改革,成了压断王莽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习惯,哪怕是肉食者看了不喜欢的习惯,都是百姓日用的东西。一旦成了习惯,若要改动,就必须慎之又慎。如果改动根本没有太大的必要,就不能改。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改,就是折腾。没事折腾老百姓,是在制造混乱。 (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)
- 2009-08-25从汉字整形说到黑社会之名
- 2009-08-20汉字整形背后的文化话语权之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