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观李娜的运动生涯,可以客观地说,是体制发掘了李娜,也是来自体制内的改革,带来了李娜职业生命的又一春。李娜的幸运在于,她既得到了体制的培养,又踩上了体制改革的“良好机遇”,在体制内成名,又在体制外成就辉煌。
刚刚夺得澳网冠军的李娜,成为近日舆论的热点。李娜不仅凭骄人战绩,也以性格、经历和类似“他幸运地娶了我”这样调侃丈夫的俏皮话让媒体和受众津津乐道。于是,欢呼与庆祝、花边和八卦,扯得上关系与扯不上关系的话题都一一随之跟进。然而网络之上,舆论之间,微博微信之中,倒也有一种别样且影响不小的声音,那就是:李娜成功了,说明竞技体育运动背后的举国体制太失败。
由于李娜早已“单飞”,脱离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系统,她得到的冠军当然归功于她自己和她的团队。然而体制外的成功能不能反过来证明体制内本身不给力?如此逻辑恐怕有点站不住脚。举国体制或许有某些弊端,但大可不必强行拖上李娜来予以“论证”。且不说李娜的 “个例”是否具有十足的代表性,中国体育的良好成绩倒也可以支撑“举国体制有优势”的判断,更何况李娜早在2011年也曾明确表示:“我是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,碰到了这么一个好的政策。”
李娜说的好政策,就是在2008年奥运会后,当时的网管中心为国家队队员走向市场开放了大门,成全了李娜、彭帅、晏紫、郑洁的自立门户。然而,即使不再有“编制”关系,体制与这些“小花”仍有着割不断的“香火”情,为她们的事业提供种种幕后支持。2013年一次采访中,李娜也表示自己参赛代表自己与代表国家是一样多的。
其实,纵观李娜的运动生涯,可以客观地说,是体制发掘了李娜,也是来自体制内的改革,带来了李娜职业生命的又一春。李娜的幸运在于,她既得到了体制的培养,又踩上了体制改革的“良好机遇”,在体制内成名,又在体制外成就辉煌。
过往李娜的个性以直率闻名,她也曾对体制内一些做法直言不讳,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传统运动员培养体制就问题多多,而只是一个职业运动员的主观陈述,表达个人看法而已。
在众多的“噪音”之中,还有一种观点,认为李娜的成功是“个性”的成功,是“自我”的成功。此种观点,大有将体制内培养的运动员归入“压抑个性,难以成功”的类别之嫌,并进而证明体制本身的“不可持续”和“落后性”。这些当然是无稽之谈。个性与一个运动员的成功与否,有那么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吗?如果说体制外的李娜以个性成功,那么体制内成功而有个性的运动员更是比比皆是,不胜枚举。这样的“怪”谈,其实更多地让人感觉一种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味道。
说实话,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也不是所有走出体制的运动员都能收获更大的成功。经验可以借鉴,但很难拷贝和复制。比如说,李娜现任教练卡洛斯的年薪高达350万元,后来者也难以去效仿。同样单飞的网球小花,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李娜那样更上一层楼。正如李娜所言:“不是每个人都能供养一个团队,适合自己就好了。”
尊重市场规律和运动科学,也就意味着对于具体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员,需要有针对性的多样化、细分化的发展方案,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:改革与包容。我们的体育事业要以深化改革为己任,以开放包容的心态,实现从体育明星到老百姓、从国家队到业余队、从市场到公益,不同性质、不同形态、不同形式的主体共同参与,而李娜正是这种改革方向部分成果的一个明证,这样讲或许更为客观与公允。
如果把多元的中国比作舞台,人人都有出彩机会,那么今日体坛就是最好诠释,这里既有体制外的李娜、丁俊晖、邹市明,也有体制内的林丹、叶诗文、吴敏霞……不管是“单飞”还是“抱团”,各有各精彩,让我们真心诚意地为中国运动员的成就喝彩,更寄望于改革创新、海纳百川的中国体育事业前程远大、前程似锦。
所以,似乎没有必要夸大李娜成功的非体制因素,最好还是本着一颗平常心看待李娜的胜利以及李娜本人,本着一颗“和而不同”的心态面对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,这样既是对李娜的负责,也是对中国体育的负责,更是对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负责! |